作者 | 孔捷生
全文共 4120 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封面图来源:Buiness Insider
有新移民好奇询问:常看到“文化战争”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恰有故国朋友也提出同样问题。单纯作词语析义太笼统抽象,不如录下本人有枝有叶的若干经历,答案或许就在其中。
圣诞不快乐?
对我来说,岁月不是杀猪刀,而是裁纸刀,把人生裁成上下卷两个篇章。前半生经历风风雨雨,已凝结为那辈人的集体记忆;后半生登上晃荡跳板,命运扁舟一解缆,昔日故事就被橹声摇碎了。
停舟踏上这片新大陆,在我前半生的阅读和想象中,俨然奇瑰传说。人类各部为追梦聚拢于此,共同建构一个多种族多元文化的新家,在文明史上从未有过。我曾以为这座华厦已经美轮美奂,落脚才知道,它还在基建施工之中。人类从做梦到圆梦,如新蝉破蛹飞升,必先挣脱原先躯壳,难免伴随撕裂剧痛。
我初履贵境,如同迁徙候鸟飞落沙汀,连水草浮莲长得都和故国不一样。入乡而未学会随俗的我,难免磕磕碰碰。那只是新移民不适异域水土,扯不上价值冲突,文化融合于我是一种学习与成长。
迁客生涯第一个驿站普林斯顿大学,是命运迫降最佳着陆点。我在东亚系当访问学者,英文磕磕巴巴,与人交流总要事先致歉。对方会很绅士地回一句:“没关系,我的中文更不好!”包容与尊重是普林斯顿风范。诚如开国元勋华盛顿所言:沒有一所学校能比这里培养更优秀的学者和更良好的教养。
来美第五年,我贷款买下第一幢房,漂泊者成了“有巢氏”。如同沾附游牧帐篷的苍耳子,被命运带到远方,在陌生泥土伸出根须。曾难以释怀的故乡关切,年复一年向他乡倾斜。德拉瓦河喧响逝波中,故国倒影渐渐远了。
美国曾是文化他乡,我这读苏俄小说长大的文学少年,到青春期又遇上荒莽年代,其后恶补美国当代文学,总算在马克.吐温、惠特曼、杰克.伦敦、福克纳之后续上香火。然而当故乡镶进镜框留念,美国从文学想像化为现实具象,我的脉搏要与新大陆脉动同步,殊为不易。
记得嗅到文化战争第一缕硝烟,是克林顿政府倡议将“圣诞快乐”改为更具包容的“节日快乐”。此议纯属观念更新,在种族和信仰日趋多元的美国,圣诞毕竟带有宗教色彩。然而这并非要求大众,爱说什么是你的自由。其实仅系对官方用语的指引,连规范都算不上。
身历纷乱十年的中年移民,对挠痒式的美国“文化小改革”实在无感。此举却撩起集体焦虑,擂响了政治攻伐的鼓角。保守主义宣言“美国有约”起草人、众议院议长紐特·金里奇,呼呼挥舞文化之争的响鞭。从那以后,政见分歧开始化为价值对立,两党制衡与合作也渐变质。
不过,我的认知未臻达那个层面。从凡人视觉与思觉,“圣诞快乐”象征温暖与赐福。我是无神论者,对圣诞节并无几多宗教联想,街上飘荡的圣诞歌曲,我只觉得温馨愉悦,而不是在讲述圣经故事。改口“节日快乐”,好像少了点什么,甚至有几许惆怅。圣诞老人、铃儿响叮当、雪橇、圣诞树下的礼物……这些儿时记忆的空缺,好像再被拿走一次。
当时我还写过一篇讽刺杂文,标题就叫《圣诞不快乐》。至今这一观念变迁仍在保守的南方州受到抵制和高声嘲笑。这不奇怪,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只不过,本人的文化气质决定了自由派属性,从过去到如今,这种亲疏认知横贯彼岸到此岸的不同经纬度。而那些南方州(包括中西部某些州)被称为“圣经地带”(Bible Belt),意即基督教福音派主导社会文化观念的地带。最典型者当数阿拉巴马州,信教者占94%。
“圣经地带”,图源:businessinsider
值得一提,不少远方朋友当年都是同声同气的自由派,却对彼岸的文化变迁深恶痛绝,心目中的文明座标竟然被“白左”拆除了。这感觉其来有自,饱受左祸蹂躏的知识人,对“政治正确”的井绳避之不迭。具体到“圣诞快乐”,身处过洋节都政治不正确的氛围,对用“节日”称谓取代“圣诞”怎会认同?他们捍卫“圣诞快乐”比我坚定得多。
人类步履吃力追赶着日晷移影,翻看文明史,某些古老事物从衰颓到石化,成为矿层镶嵌,需要漫长沉积。然而当计时沙漏倒转,在思想擎灯者眼中,流泻而下的石英结晶已闪烁着不同光泽。曾被猛烈抨击和高声嘲笑的新思潮,如滴水贯穿石头。回眸美国确在变化,用节日快乐来表达圣诞祝福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在大城市及郊区。
圣经故事的捍卫者其实犯不着太激动,美国不存在任何权力机构去禁止民众说“圣诞快乐”。这种词语变迁的内驱力来自民间而非政府,说到底是社会风气使然。日渐多元化的都市区得风气之先,尤其郊区教育程度高的居民,基于对别人的尊重,改用“节日快乐”是一种文明教养。
假如“圣经地带”的人觉得不爽,也别怨在移民头上,少数族裔最大的一支拉丁裔,他们的宗教感不弱于福音派信徒。更应正视的变化是,美国白人信教者越来越少,越年轻和教育程度越高越是如此。即使很多人依然使用琅琅上口的“圣诞快乐”,亦只是传统习惯,宗教色彩已淡化到几近于无。至于远方朋友为之痛心,那也没办法,谁也阻不住地球转。
不过,这类文化摩擦成了MAGA和变种新口号“拯救美国”的助燃剂,让文化战争四处狼烟大举,这倒是事实。
华府职场点滴
九十年代末我迁居大华府,好比游学洛阳的书生骑驴进长安。普林斯顿到华盛顿首都,恰好是洛阳到西安的距离。华府居民有色人种居多,加上万国游客络绎,肤色五彩缤纷。我上班的写字楼俨然小联合国,公司有定期培训,学习尊重多元文化和与不同族群,还有性别平等和尊重LGBTQ五性群体。我刚入职曾以为是员工培训,多年听下来,内容不断更新,主讲都是人事部外请的专家。这才悟出是文明进化和价值重建的一部分。
回想我早前学口语练听力追过的肥皂剧,诙谐逗趣的对白放到21世纪多有犯忌,涉嫌性骚扰和别的冒犯。而今的公司文化则是另一文明进阶了。
记得公司技术部白人主管领着新入职女员工到我们的部门,介绍新人给大家认识。这位大学刚毕业的拉丁裔姑娘很标致(后知她是华盛顿红皮队场上啦啦队员),我们部门的女主管赞了一句:“好漂亮!”技术部头头说:“你可以这么说,我可不能。”他也在曲里拐弯地夸赞,却言辞得体。异性美唤起的愉悦感,任何国族都一样,如何表达却是有界限的。
如果说,社会进步就是要大家时刻正襟危坐,三省吾身,这也活得太累。什么情况下可以舒展舌头放肆一下?我妻子供职大财务公司,她那个部门的头头是中年白人女性,同事也都是女性,族裔各不同。某日午间同事闲扯,首都地标华盛顿纪念碑像什么?无非小憩时间嚼舌头,说什么都有,末了主管来了形象的一句,笑翻全村人,她说就像阳具。诸如此类的胡侃政治正确吗?确有点闹,但无伤大雅,这里没有异性,亦非修道院,没有冒犯别人,如果有人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或宗教禁忌,觉得不能容忍这样的公司文化,可以提出,以后公司的员工培训会加多一条。这事会发生吗?
华府NBA篮球队原叫子弹队,后改名奇才队,只缘旧名太暴力;华府NFL橄榄球队历史横跨半个世纪,原叫华盛顿红皮队Washington Redskin,队徽是插着羽毛的印第安人头像,因冒犯美洲原住民,一直备受争议。联邦快递公司(FedEx)施压,如不作改变,联邦快递公司将撤回体育场冠名和拆除招牌。在公众舆论和资方压力下,有87年历史的老牌劲旅红皮队终于在2020年改名,暂用中性名称华盛顿队。时任总统的川普还发推特反对,斥为屈服于“政治正确”。当然他管不着。
Washington Redskin,图源:ABC
今年二月,球团确定新队名为“华盛顿司令”Washington Commanders。这名字不错,开国元勋华盛顿独立战争任大陆军司令,他正是本地人,华盛顿故居维农庄园Mount Vernon就在我住的这个郡。
又回到公司文化。我有位同事叫罗娜,她留学英国而后来美。听她说过,在英国朋友聚会总有人问:“什么时候回国?”让她不舒服,觉得自己永远是外人。而美国人顶多问你从哪里来,从来没人问你何时离开这个国家。
后来美国连“你从何处来”都渐少人问了,因语涉唐突。“政治正确”敏感区的扩张,有时是过份的,逼着人勤清舌苔,以免说话散出异味。但穴居人刚学穿草裙也不自在,文明标尺却在别扭中被一点点推高。
没想到,对种族身份敏感的罗娜,有些观念很不美国。2008大选年,那天在公司聊起选情,我预测奥巴马赢。罗娜小心四下张望,压低声音:“怎么会呢,他是……是黑人啊!”我坚持己见。她不服:“打赌?”我同意。大选揭晓,我已忘掉打赌戏言。那日上班,发现办公桌上摆着一包巧克力,正是愿赌服输的罗娜所为。
奥巴马总统就职那天,我下班经过DC多家酒店,都在排队check-in,成群外州客涌到华府观礼,其中很多是从未来过首都的非裔。就职典礼所见,国会山到林肯纪念堂之间的国家广场、宪法大道、宾夕法尼亚大道,全被滔滔人海覆没。这是美国的梦想与光荣。
然而,当梦想成真,美国真准备好了吗?随后将会看到,在美国虽然没人问你何时离开,却还是有人会问你从何处来。奥巴马很快陷入“审查出身成分”风波。背后推手就是川普,那是他投身政治之始,居然立奏奇效,奥巴马被迫公示夏威夷出生证明。
政争矛头刺向婴儿期尿片,这是美国,还是前现代巫教国家?政治斗争与文化战争从此鼓角交鸣。正如小布什去年纪念911的演讲所指出“一股邪恶的力量看来正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作祟,它把每一个分歧变成争执,把每一个争执变成文化冲突。我们的大部分政治已经沦为对愤怒、恐惧和怨恨赤裸裸的呼吁。”
如何理解小布什之言?且留待下一篇再作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