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疗毒,浅谈华人之利己与排他

ScreenShot Tool 20250620184246

本文系作者原创,授权“美国华人杂谈”独家发布。

作者 | 孔捷生
全文共 3612 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题图:2018年哈佛的毕业式。来源:Getty

今日是六月节(6月19日)。我还是上班族的时候对联邦假日记得很牢,遗憾六月份没有任何节假日。及至我退休三年之后,2021年参众两院通过法案,将黑奴解放日确定为联邦假日。


适逢六月节,本文就谈谈族裔话题。活在种族多元的美国,这避不开的话题,至少在我和后面一两代人都是如此。


当少校遇到上校


NoKings示威如怒涛拍击美国城乡,50个州2000多个地方掀起抗议活动。同日川普“庆生阅兵”在华府无精打采地举行,预告有25万人围观助庆,结果来了约两千人,难怪川普满脸乌云,还有陪太子读书的国务卿卢比奥止不住打哈欠。


rain empty seats and no kings protesters trumps birthday v0 36xep0u6707f1
图左为川普阅兵观众,图右为NoKings圣地亚哥的队伍。来源:X。


抗议活动据说有“外国势力”插手,也有说索罗斯是黑手,更有说幕后组织者派钱的。我敢说如果真有钱领,一票华川粉都会不计前嫌去领一份。看看他们以往记录,为了一个盒饭和区区几十元就去摇旗欢迎什么大人物,就知道他们连蝇头小利都舍不得放过。


总之这类阴谋论听起来都很熟悉。以前嘲笑别国持这种“黑手说”几十年如一日,如今美国正在活学活用。


再往后,会发现别的威权政体值得美国学的东西多了,比如派国民警卫队和海军陆战队去弹压和震慑“群体事件”。以前川普就很欣赏这种做法,第一个任期已经想做了,但遭军方抵制。


如今国防部长不再是抵制川普向BLM示威群众开枪那个马克·埃斯珀,而是排长出身的酒鬼皮特·赫格塞斯。他刚在国会听证会上被夏威夷参议员达克沃斯尖锐质疑,堪以流传的金句是:“如果你慕恋国土安全部长的职位,可在被炒鱿鱼后再去申请!”


一半泰裔一半华裔血统的达克沃斯是前陆军上校,黑鹰直升机女性驾驶员,2004在伊拉克执行作战任务时被火箭弹袭击,失去双腿,另外一只胳膊致残。她装上义肢继续服役十年,2014年退役,三年后当选伊利诺州联邦参议员。


赫格塞斯退役时军衔是少校,当少校遇到上校,他被挤兑得直翻白眼。这场听证会下来,试问谁更像国防部长?


新版另类事实


这次NoKings(拒绝国王)日,并没有在华府组织大规模示威,但抗议者自发参加,阵仗依然可观。阅兵士气与军容都如此萎靡不振,竟不敌示威者的气势。


观看阅兵的民众怎会如此之少?这和民调数字对应得上,过半民意不赞成举办这场阅兵。当然这并不妨碍川普班底搬出“另类事实”。


这是川普第一个任期就职典礼之后创造的金句,只缘观礼民众远少于奥巴马就职典礼,但川普的白宫发言人坚称这一届是史上最多的,这是“另类事实”。


所谓“另类事实”,亦即并非事实。


说到华府NoKings示威,一位律师朋友去了,参与者绝大多数都是白人,鲜见华裔。正因为难得,所以当晚不同电视台的新闻都将朋友拍摄进镜头。


我的另一朋友在乔治亚州小镇,离亚特兰大一个小时车程,属深红区。NoKings抗议有两千人报名,一个小镇而已,已相当可观,何况那是深红区。我的朋友是该镇唯二的亚裔参与者。


华裔参与公共事务热情不高,这是老问题。其实已有进步,起码这二十年里华人投票率提升不少。却因川普现世,以“仇恨挂帅”,社会撕裂越来越严重,这时华人政治参与度下降实属难免。


比政治冷感更令人唏嘘的是,华人参与公共事物时所折射出来的母文化原色。须知深植于华人血脉里的价值并非都是好东西。比如慕强这一点,不管来自什么地域的华人几乎都趋同。至于善待弱势者,来自港台的移民表现好得多,最差就是来自某处的移民。


弗洛伊德被警察跪杀所引发的风潮,以我所见,华人圈来自这个地域的人同情心最淡薄。仅是如此也就罢了,更有不少认为弗洛伊德罪有应得,就是活该!


我社交接触面有限,这么说可能多有得罪。但当时我在一个远方知识精英群,群友都是知名度不弱的文化人,他们议论此事时嫌贫仇黑的自然流露,令我惊愕。进而念及,这是种族单一社会的文化潜意识。


更有此佐证——极右翼白人至上团体“骄傲男孩”在BLM风潮中与抗议者打斗而受伤,给“骄傲男孩”捐款者居然八成都是华人。


其实不难解释,看看美国传媒披露的捐款名单,华人姓氏清一色来自共同地域。须知港台以及民国时期老移民传下来的姓氏拼音和那个地域所使用的拼音不同,所以一目了然。


他们要的并非正义


有件事最能说明这些华人文化底色,2016年有一波为纽约华警梁彼得喊冤的抗议,这次并非跟随什么运动,而纯属华人组织起来的。华人除了上街,还签名向白宫请愿。


这种诉求对吗?不妨了解一下案情——2014年11月20日两个纽约市警察到布鲁克林一幢廉价公寓楼例行巡逻,两人都是仍处于试用期的“新扎师兄”。那幢公寓楼没有过道灯光,漆黑之中梁彼得拔枪在手,在楼梯上听到声响而受惊开枪,子弹击中墙壁又弹跳着射入一个黑人阿凯·格里的心脏,他当时刚从女友家出来走上楼梯,和梁彼得隔足足一层楼的落差,黑暗中彼此不知对方的存在,这是典型误杀。


格里中枪,他女友手忙脚乱施救时,两个新人警察却在争论到底该谁向上级报告,并没有对格里进行急救。公寓楼邻居打911报警,接线生还通过电话教格里女友如何进行CPR抢救。事后两个警察都说他们没有受过足够的CPR急救训练,和梁彼得一同出更的拍档肖恩·兰道尔还作证,警校教官作弊让他们全部通过急救训练。


梁彼得案正是警方诸多问题的表征。梁被起诉,陪审团(五女七男)裁定五项罪名中过失杀人和渎职两项罪名成立。整个案件从起诉到审理,华人抗议逐步形成风潮。


事缘那段时间频密发生了警察枪杀无辜黑人的案件,当事不是免于起诉就是判决无罪。华人抗议主题是为何白警犯事就能全身而退,华警就要背锅?


当时身边一些华人朋友都去华府集会示威声援梁彼得,也动员我们上白宫网站签名请愿。那时我的认识也模糊,正好到普林斯顿探访余英时教授,聊天中说起这件事。余英时先生说:不要去签这个名。


余英时是我的恩师,他极少对人说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这事他是从纽约时报上读到的,而且一直有关注。他对事物有更大的关怀,是非判断超越了种族藩篱。


我也由此悟出,那一波华人抗议浪潮并非针对执法疏失与不公,也不是要求真正的正义与公平。他们的诉求是——要不就全部问责,要不就全部免责。这是正义吗?


执法公正和司法正义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如果尚未臻达这一目标之前,争取到多一点公平,这不比更少的公平为好吗?但一些人华人则认为,要不就是一律平等,要不就一律都不平等。


回溯此事,华人社团第一应做的是慰问受害者,给格里的家人捐款。华人要求公平审判也没问题。但永远不要忘记,最大受害者是无辜的格里,应将更多善意和关怀倾注给他。


布鲁克林法院最后判梁彼得5年缓刑和800小时社区服务,我认为这个判决是公正的。格里家人和梁家也达成了和解。


但美国执法不公现象一直壅滞淤塞,及至2020春弗洛伊德事件终于决堤。这时候再看看华人的千姿百态,进步的很有人道情怀和人性关怀,坚守固有价值的则很凉薄。


无论如何,跪杀弗洛伊德的警察及其他几个同行全部被判罪成。这并非正义的全部,但有一部分总比裹足不前好。


他们想要的是不公平


感谢余先生,他在很多方面深刻影响了我。自问我价值观的逐步更新,确与余英时不无关系,包括对川普及其反智主义的看法——当时还是川普第一个任期。


从这一价值来观照事物,很多华人反对美国高校招生平权,和某个白人团体联合起诉哈佛DEI,说歧视白人和华人。这个诉求无关正义,只是精致的利己和排他。


不能说大多数华人拥护,它就是对的。这一官司从2014年缠讼到高院判决哈佛败诉,判决了就执行,我们都活在法治社会。但是华人心里要明白,没有DEI,仅占人口2%的华裔在藤校怎么会有那么高的占比?


在官司未判之前,哈佛亚裔学生已占23-29%,华裔在当中占40-50%。招生平权怎么排挤了华人?你到底想要多少份额?


自从2023年高院推翻平权法案,黑人、拉丁裔、原住民的学生比例开始下降,哈佛亚裔生30%的比例变成37%。MIT亚裔比例从40%升到47%。


藤校里满眼是亚裔的面孔,我没说是坏事,但向教育领域更弱势的族群讨份额,并非华人的光荣。


华人不能既要又要还要,挤掉了黑人、拉丁裔、原住民的名额,还要大骂平权。莫听信那些离奇谣言,哪个非裔、拉丁裔、原住民考生是靠喊口号进入藤校的?


华人家长一边削尖脑袋要让子女挤进哈佛,一边骂哈佛极左。子女考不进去的华人家长恨意更深,恨不得川普出手把哈佛收拾得满地找牙。


幸而美国藤校绝非浪得虚名,只会把这些华人的子女栽培成与其家长不一样的人,以后这两代人价值观完全不同。越是如此,这些家长越是要骂白左,于是下一代与父辈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这样的故事我听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