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一位组织反仇亚游行的黑人青年聊了聊

7468de745898c6905c387c4999274fc

作者 | Rylie 全文共 5252 字 阅读大约需要 13 分钟 编者按:本周二是乔治 · 弗洛伊德去世一周年。在这一年内,我们看到了非裔人权运动的兴起,也看到了亚裔为了社区安全做出的种种努力。同样,我们目睹了许多携手奋斗的时刻,其中不乏跨种族间的支持。亚特兰大枪击案过后,一系列近年来最大的亚裔游行活动爆发。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亚裔,也看到了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其他少数族裔。今天,《美国华人杂谈》要分享的故事,是作者在今年三月的游行后与一位非裔青年的聊天内容。 当地反仇亚游行组织者,黑人青年 Basal,照片由本人提供 在周二打开社交媒体时,我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距离乔治 · 弗洛伊德的离世已经过去了一年。翻看着大家的缅怀,无意间刷到了 Basal 再次走上了游行队伍的前列的照片。 在 2021 年 3 月 18 日,也就是亚特兰大枪击案发生的两天后,在这里土生土长的 Basal 作为游行组织者站在了麦迪逊当地反亚裔仇恨游行的最前列,通过手里紧握的扩音器,对着人群高喊 “We got each other (我们需要互相团结)” 游行现场,照片左侧面对人群的两个人分别是 Basal 和他的朋友,照片由作者提供 可能和许多人一样。在亚特兰大枪击案发生前,我曾天真的认为自己无论是否通过加入游行发声,这个世界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这件事过后,我再也不能坐视不理。 巧合的是,趁我的愤怒还没有退去,3 月 18 号的上午,我看到有人在微信上转载一张在麦迪逊支持亚裔游行的简单海报,于是我决定去现场看一看。 游行的海报,图片由当地组织者发布 三月中的威斯康星依然寒风凛冽,在 18 日 (周四) 下午的六点,天空已经开始变得阴沉,越来越多携带着标语的人开始在戴恩县政府大楼的门口聚集。很快,几百人的群体从广场延伸到了名为马丁路德金的街道上。人群中有一些骑着自行车来引路的人,也有很多人站在车旁等候接下来的指示。 我从未在这个中西部的小城里见过这么多的亚裔面孔同时出现。更触动我的是,人群中有许多不是亚裔的脸庞,他们有的和自己的亚裔朋友站在一起,有的则是高举着支持亚裔的标语。 人群的中央,在一群拿着醒目标语牌抗议者的一侧,有一位带领人站在那里,穿着一套黑色的运动服,及腰的紫色脏辫让他尤其醒目。他一手拿着巨大的扩音器,挎着小包,在和身边的同伴交谈着。 他的搭档同样身穿黑色,在上衣的后背上贴着几个醒目的大字 “Stop Asian Hate (停止仇恨亚裔)”。 游行现场,图源:nbc […]

警察滥用执法权力?华裔少年陈智博被枪杀案始末

bdf47b5df3593e97dcd1e25f8228ef0

作者:Moreless 字数:4539 预计阅读时间:11 分钟   编者按:2020 年 12 月 30 日,亚裔男性陈智博在宾州被警察枪杀,成为又一名疑似因执法不规范而死于警察枪口下的无辜年轻人,而这件事也引起了华裔社区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本周,去年 5 月当街杀死乔治 · 弗洛伊德的警察肖恩被判有罪,意味着社会在打击警察滥用暴力问题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为乔治 · 弗洛伊德发声寻求正义的律师 Ben Crump 代理了陈智博的案件后,与陈智博的父母一起在社区中为这起事件发声。让我们通过本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一下自案发以来到 2021 年 4 月他们都做了什么,属于陈智博的正义又何时才会到来?   去年当街杀死乔治 · 弗洛伊德的警察 Derek Chauvin 本周二被判有罪。陈智博的律师之一,同时也是乔治 – 弗洛伊德案代理律师之一的 Ben Crump 在佛州塔拉哈西发表了观点,希望能够为今后寻求司法公正作为一个先例。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陈智博案情的事发经过和后续发展。   2020 年 12 月 30 日,星期三   经过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谈判,19 岁的 Christian Hall(中文名陈智博) 在他工作的巨人公司附近的公路天桥上,被宾夕法尼亚州警察枪杀。   陈智博是中国人,他的父母 Fe […]

25 年前只有 148 美元的我,现在阿拉斯加建起了最大的精神服务中心 | 华人口述史

772935837c0a8cbbdbe00f5b6fc7d79

口述|郑敏 采访整理|木子立风 全文共 5707 字 阅读大约需要 14 分钟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惠特曼《草叶集》如果说,仇恨亚裔的浪潮还能有什么助益的话,那就是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意识到:我们需要被看见,被听见。美国的历史是由无数移民和劳动者书写的,华人的历史,不管是多么渺小的个体的历史,都是宏大历史的一块拼图,没有你的历史,美国的历史就不完整。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历史需要被讲述,被传播。为此,《美国华人杂谈》决定启动 “华人口述史计划”,期待你的支持与参与。   来美国第一年,我第一次离婚   你知道吗,30 岁那年,我孤身一人来到美国,身上只带了 148 美元。   来美国之前,我在老家沈阳按部就班地出生,长大,求学,工作。上世纪 90 年代,我在沈阳当小学老师,拿着一个月 200 人民币的工资。23 岁那年我结婚生子。但是后来,我发现和丈夫二人并不适合在一起,想要离婚时,对方不同意。   1996 年我决定远离现在的生活,去美国。那时候,我基本上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也从来没跑过更远的地方。10 月 21 日,我将儿子托付好,报团拿着只有三个月期限的考察签证,抵达美国洛杉矶,我一下就喜欢上了美国。这地方哪怕端盘子都能挣 1500 多美金,比我老家工资高很多。我马上就决定留在这,也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如何,只想着能给我儿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25 岁的我和两个亲妹妹   那是 25 年前呀,出国旅游的人很少,想要移民的就更少了。我的家人朋友里根本没有一个人支持我,我记得很清楚,我妈听说我想留在美国直说 “要打断我的腿”,还好我没听他们的。这么多年,我没有一秒钟后悔过来美国,唯一后悔的就是来晚了。我要是早点来,再年轻一点,当年能来这上学就更好了。刚开始几年打工日子虽然辛苦,但是我一直最盼望赶紧能把儿子接过来。   90 年代大儿子照片,拍摄于中国,他是我来美国的动力。大儿子后来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和心理专业毕业, 目前读研,准备从事精神科工作。   后来我靠着学英语申请到了学生签证,得以合法留下,然后开始打黑工。我第一份在美国的工作是当了三个月保姆,不然那时候都要没饭吃了;后来,我在罗兰岗(Rowland Heights)开始做服务员,踏上大多数华人新移民的餐馆打工之路。我打工不到一年,不但得到了老板认可,还得到了加薪。   我觉得只要在美国努力工作,说出自己真实想法,就会得到认可和尊重,这和我过去十年工作的感受完全不同。以前我在中国买自行车都心疼,现在凭着自己的双手,1997 年,拥有了第一辆自己的车,一辆二手日本卡罗拉,当时可真是太开心了。这期间,我一直惦记着儿子,但不能回去。不过,可喜可贺的是,我丈夫找了新女友,和我办理了离婚。   我们认识一周就结婚了 当时想着也没什么吃亏的地方 […]